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信息 > 中国画廊经济与艺术市场

浏览历史

中国画廊经济与艺术市场
张禹 / 2013-08-03


中国当代艺术经济的发展
————中国画廊经济与艺术市场



 

当今艺术市场的变化,如同当今世界的变化,同样是不可估量的。而这种变化的影响之广,程度之深皆超越了各个历史时期。面对如此剧烈的变迁与转折,即便未能统察一切,然而我们仍有能力通过层层迷雾与肤浅的外表,去把握时代的特征,去描绘变化的真相。

 
的确,当下的艺术市场已经并非是买卖交易的简单渠道,而是各种因素参与,互动,博弈的共同场域。形象的来说,艺术市场更像是一个多方出席的圆桌会议,这里有创生艺术资源的艺术家,发现艺术资源价值的艺术批评家,推广艺术资源的艺术策展人和艺术媒体,经营艺术资源的艺术经纪人和经济机构,以及来自公共收藏机构的艺术代表(如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基金会),形形色色的私人收藏者。而他们既是艺术市场现状的创造者,也是艺术市场未来的左右者。

 
市场,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对象,在中国,由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以及艺术经济人所构成的集群,也是近期艺术世界中急速窜升的重要力量。中国艺术品拍卖业,每年都实现了以%50以上的增长,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拍卖业中的北京保利,中国嘉德,上海泓盛,台湾罗芙奥,北京瀚海已经名列全球当代艺术拍卖企业前十,体现出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字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起品派与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有力提升。画廊,艺术博览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2010年的重要话题,而海外资本,海外机构的大肆介入,也使得北京与上海越来越成为国际艺术资本的竞技场。

 

画廊的困境

无论大家给予怎么的预测,给予怎样的评价,当今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行情似乎已经毫不领会外部的不休争论或众说纷纭,以不断创出的新高,驾凌与人们的想象之上。

 
在去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苏富比已经抛弃了所谓“亚洲当代艺术”的概念,单独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场。第一部分成交金额为6448.7万港币,成交率为%82,第二部分成交金额达到了26558.3万港币,成交率为90%,这个结果也再次印证了中国当代艺术行情看好的结论。在如此火热的行情北京下,按道理说中国的画廊挣的盆满钵满才对,但是实际的情况决非如此,前一段的行情自己没份,现在的行情则可谓是踏空。很多画廊如是说,而这与我们深入分析后的结论不谋而合。即便是历史较久的画廊,在过去苦苦支撑的岁月里,大多已经将自己库房中的精品尽数以低价卖出,来换取画廊的生命延续,这让这些画廊在“胜利”真正到来之际不免扼腕叹息。而大多数新成立的画廊则在行情爆长的当下,处于“手重无筹码”的困境:追涨无本钱,就是痛下决心追涨进去,也只是换得个利润微薄而已。

目前中国画廊的困境不仅仅表现与此,看看M50艺术区中的那些画廊,他们已经为了争夺筹码而几至“奔命”的程度。曾经798艺术区的工厂式画廊让人耳目一新,而在艺术产地的无序扩展中又因无休止的重复让人索然无味,M50的整体风格也只是在以为的模仿,这样必然会逐渐失去视觉上的新鲜度以及吸引力,因此画廊负责人不得不忙着想各自偌大的空间里填充形形色色的艺术资源来争夺有限的“高端客户”。然而,接踵而来的问题又出现了。他们没有料想到“有价值”艺术资源在当下是如此的稀缺。资源的稀缺不仅带来了经营上的新难度,造成了“当红”画家们日趋的“傲慢”,更严重的则是造成画廊经营内容的同一性,由此再度加深了我们对目前画廊面目“重复性”的现实观感,削弱了画廊在人们心目中应有的地位与魅力。

或许一些画廊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困境,并试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加以改观,从速推出“新艺术家”已经成为某种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无论是798,M50,还是在北京,上海的其他艺术区,“新艺术家”的展览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即便是一些刚刚毕业的美院学生也成了画廊纷纷猎取的对象。“比新比快”似乎成了当下画廊操作中的“不二法门”或“救命稻草”,但是结果又如何呢?事实是“比新比快”,就像历史中的“大跃进”那样,营造出的往往是并不存在的“海市蜃楼”,而仓促上阵的后果,也往往是在事后留下了一片片经不起推敲的“豆腐渣工程”。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又如潮水般涌现的新艺术家,既让买家在毫无准备之下不免有“手足无惜”之感,同时也让外界进一步洞察到当下画廊在“华丽的表象之下的虚弱实象”。行情,永远是有起有浮的,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羡慕与叹息,也只回让经营者方寸大乱而于事无补。追涨也好,“出新牌”也好,应该不是目前艺术市场的思考维度的根本。而当务之急是调整心态,并采取务实进取的策略。譬如,对于新艺术资源的推出,首先必须要做的事情是构筑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的价值评判标准。如果没有标准,有谁会相信你说的就是对的,你说的“未来”就是可以实现的“未来;如果没有标准,你所画的就是“画饼充饥”中的那张饼,你所说的就是“痴人说梦”的那个“梦”。而精明的买家,从来不会白白浪费自己的金钱,来陪着画廊进行如此频繁的“时常试错”的。

 

历史和美学价值是时常启动的基础



大未来画廊2007年4月底,在台湾经营了几十年的老牌画廊大未来画廊在雍和家园艺术区开业了。大未来画廊在台湾一直以最早代理和发掘经典老油画而闻名,可以看到近几千平方米的北京空间中,遍部常玉朱沅芷,赵无极,吴大羽,萧勤等国宝级老画家作品。

 
大未来画廊是以代理艺术家的学术价值带动市场的典范。虽然如今看来大未来代理的老画家作品身价百倍,不过在1992年开始营业这些来画家的作品时,市场并不好,那时候台湾流行本土热,台湾本地的画家价格不断翻番。而大未来选择从常玉做起,然后是朱沅芷,吴大羽等等,一路发掘过来,启动时期十分艰难。大未来始终追寻的是真正的美术史上的价值,而这些美学价值和特殊珍贵的历史图象经历了十几年艺术市场的大浪掏沙终于脱颖而出,证明大未来当时跳开流行,忠实呈现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

 
如今国际上有一些大炒作家在操作艺术市场,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比如萨奇兄弟在买什么就是大新闻。可是业内人士也都知道他们的超做方式,比如炒意大利超前卫,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市场被摔的很惨。只有静静的购买艺术才是真正的收藏家。如今稳定购买老油画的人群大部分是海外和台湾的大藏家,因为拉开一定距离,使得他们更加清楚,如果将来开美术馆,必须有的是哪些作品。这些收藏家与所有曾经参与大未来十几年策划和学术推广的评论家,让大未来感觉到一种尊严,这种尊严是建立在寻找挖掘被历史湮没的艺术家,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收藏家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一路走下来,让像大未来这样的老牌画廊的美学话语权和历史使命感已经成为了品牌,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完整的产业链

---亦安画廊 

 

在参加“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的上海本地画廊中,在中外艺术媒体上投放广告的,也许只有亦安画廊一家,画廊老板张明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是坦言,还是希望参展艺术家能拿出新的作品来。画廊在中外艺术杂志上投放参加艺术博览会的广告,宣传画廊推出的艺术家,包括景柯文,罗荃木,罗永进,马良,韦嘉,尹朝辉,尹朝阳,尹朝宇,赵继锋,周春芽,朱浩等。

 
亦安画廊的开幕展是2000年11月的群展,在以推广当代艺术家为主的上海画廊中资格最老,仅次与上海的香格纳画廊;画廊也是较早引如摄影作品的,2003年就举办了“没有问题---10个年轻摄影家展”以及“1:1---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展览,当年展览的数目从往年的每年5个一下子增加到8个;2004年举办了很有影响的“写真---日本当代摄影展”;到2006年全年共举办了13个展览,包括参加在北京,台北,墨尔本,马德里等地举行的艺术博览会,还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画廊合作的艺术家近13位,包括陈墙,韩磊,洪磊,罗荃木,马良,马六明,欧阳春,曲丰国,韦嘉,徐累,尹朝阳,章剑,周春芽等,还包括季大纯,史金凇等当代艺术家。

     

从收藏中国书画与当代艺术作品到办起画廊的张明放,回顾画廊开办近十年来的经历,感叹艺术市场的环境完全变了;当代艺术市场从冷清到火热,艺术品的拍卖与交易价格飙升,带来了艺术家与画廊,拍卖行与画廊,画廊与画廊的恶性竞争。在扭曲的价格刺激下,圈内人变的十分贪婪,使市场秩序受到破坏。他强调,与国际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比较,也许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上千万人民币的拍卖记录还不算高,但是,艺术品的高价成交,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支撑,需要高额收入于利润在行业内的合理分配,需要硬件与软件配套,需要良好的产业环境。而中国目前正缺少这样的产业链与市场氛围,因此近年来当代艺术的价格直线飙升,扭曲了供需关系,会破坏市场。在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少数中国人能与别人较劲的领域,因此,社会各界与政府应当重视当代艺术市场的建设。

 
画廊不是让艺术家迅速串红---香格纳画廊

 
近几年可谓中国当代艺术年,全球拍卖场诞生了许多另人垂舌的拍卖记录,但是香格纳的“老板”劳伦斯先生却对记者强调:对那些拍卖记录不要过于认真。

出现这些拍卖记录,部分原因是中国当代艺术原来的接个太低。但是,目前当代艺术的大部分参与者并不懂得当代艺术,加之一些画廊过于看重拍卖记录,甚至不惜进行“运作”,劳伦斯强调,画廊最重要的工作是积累艺术家的展览经历,包括为艺术家整理个人简历,作品目录以及展览记录,要做许多资料寄给买家。他强调,可以有许多办法可以使艺术家迅速串红,但那是浪费资源,因为对艺术家来说,关键是让他创作好的作品。只要有好作品就会有买家。从香格纳代理的画家的简历上,可以看到许多国际著名大展的名字。不过,劳伦斯在自己的画廊更加强调做艺术家的个展,因为他认为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艺术家的个性。
 
十几年前,劳伦斯离开工作了多年的香港而到上海办画廊,许多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当年选择上海的理由是:香港是一个“本地”市场;而今天,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使得上海很快会成为亚洲的艺术中心。上海曾经是,未来也一定会再度成为亚洲的艺术中心。尽管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香格纳在上海的十年历史,也许能给我们启示。学美术史出身的劳伦斯说,看到那些美术史上公认的美术作品,在叹服先   辈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会感到这些经典作品和我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当代艺术。中国是一个大国,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中国的当代艺术会呈现多元的面貌,存在多元的选择,虽然其中谁的作品会成为未来美术史上的经典没有现成的答案,但这正式其魅力之所在。

 
最重要的是艺术作品的品质

亚洲艺术体系的学术抬升需要多方合作如今,亚洲概念已经在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行的推波助澜下巍然成风,欧美市场有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因而在艺术体系方面发展的较完备和合理,所以他们也是现在的强势市场。而亚洲日,韩有较久的艺术市场经验和积淀,如今中国艺术市场在国际上正迅速拓展,如中,日,韩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动亚洲艺术的学术概念和品质标准,那么将有利于整体和各自的发展。

 
无论是巴塞尔还是纽约,其实平台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作品的品质,如果展出的艺术家具有国际化视野,其作品具有优秀的品质,那么推广其的平台才会因之而重要,而所谓国际化的标准实际上应该在这个纬度上来思考。

 
如全球的情形,中国的艺术界已经成为一种彼此依托而又相互博弈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谁都是主角。艺术史家说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于伟大的共识,文化学者说伟大的文化产生于伟大文化间的彼此交融。立足与当下,我们也应当承认,伟大文化时代的艺术市场的营构,既需要彼此的协助与合力,更需要彼此的宽容与分享。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