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真迹原作油画

相关商品

  • 交谈
  • 交谈
    本店售价:¥1800元

浏览历史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真迹原作油画
温钦画廊 / 2024-01-10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家里有六个孩子,两个弟弟提奥和柯尔,三个姐妹分别是伊丽莎白、安娜与维尔敏娜。

梵高还有一个哥哥,但是一出生就已经夭折,所以梵高出生的当天,就是哥哥的忌日。因此,梵高的母亲从小就对他极其冷漠。而他的名字也是以死去的哥哥的名字命名——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梵高34岁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藏

 

6岁的时候被家人送入金德尔特公立学校上学,一年后梵高性格越发孤僻,只好辍学回家,由家庭教师指导学习,11岁时被母亲送到距家20英里外的荷兰泽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维利寄宿学校就读,因为离家很远,梵高寄宿在一对儿中年夫妻的家中,不久再次辍学。

16岁时被伯父带进艺术品交易公司“古皮尔”的海牙分部见习。20岁时,他的工资一度比其父还高。梵高的弟妹曾说这是梵高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后来他爱上了房东太太的女儿,表白后遭拒,梵开始自我放逐,一年后被公司辞退。此后他还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也当过矿区的传教士等。

1880年(27岁)开始产生画下周围的环境的念头,同年11月成为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在那里,他学习了解剖学和透视等基础绘画知识。后来爱上比梵高大七岁还带着八岁的儿子表姐。梵高向她求婚,以梵高贫穷而遭到拒绝和嘲笑。

1884年秋季,与比梵高年长十岁的邻居女儿玛戈特·贝格曼相恋,并决定结婚,但遭到双方家人反对。玛戈特企图以番木鳖碱(灭鼠药)自杀,但梵高紧急将她送到医院。1885年3月26日,梵高的父亲因死于心脏病去世,梵高精神世界遭到重创。

 

提奥

1886年,梵高到巴黎和弟弟提奥同住,在这里,梵高不仅得到了弟弟的精神帮助和物质帮助,还结识了一批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1887年11月与刚到巴黎的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结识。

 

高更

在巴黎呆了两年后,梵高离开弟弟,于1888年2月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这个阶段是他的创作高峰期。10月23日,保罗·高更来与他同住,但二人因生活琐事和一些绘画上的立场问题经常争吵。高更于是决定搬走,不久梵高在癫狂中在割掉了自己的左耳,还把割下来的耳朵打包送给了他们认识的一位妓女。

 

 

他割耳的行为让阿尔本地居民感到不安,出于对他精神状态的恐惧,1889年5月8日梵高被关进精神病收容所——圣雷米精神疗养院。出院后离开阿尔,搬到了奥维尔小镇休养,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个时期。1890年7月27日,开枪自杀。(一说,两个年轻人不小心走火开枪击中),年仅37岁。提奥在梵高自杀后半年后死于严重的精神病发作,与梵高葬在了一起。

 

绘于1889年,奥赛美术馆藏品,为梵高生前最后一幅自画像。

 

 

梵高真正的画家生涯是在约27岁时,创作超过二千幅,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900多封书信。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

 

 

后受印象派画家及日本浮世绘的作品影响,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

 

 

 

 

梵高和提奥相继去世后,梵高的弟媳乔安娜出版了《梵高书信全集》,并不遗余力地举办了七次梵高画展。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梵高的作品逐渐开始得到人们的注意。

 

 

他的书信集在1914年出版,一个为艺术献身的画家形象开始成形。1934年,欧文·斯通以梵高的书信为基础写出了《渴望生活》一书,1956年又改编成电影,使得他在美国人中也开始变得家喻户晓。

 

 

梵高作品欣赏:

 

 

 

 

1888年8月《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美国私人收藏,一般认为这是梵高向日葵系列的第一幅作品。

 

 

《向日葵》是梵高绘画的一系列静物油画,包括插在瓶里和没有花瓶的两类。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些有花瓶的。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被广泛认为一共有7幅,但有一幅被毁,所以保存下来的还剩六幅。

 

 

1888年8月《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日本山本顾弥太收藏,这幅被认为是该系列的第二幅画作品,1945年被毁。

 

 

1888年8月《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藏

 

 

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他以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同时他也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

 

 

 

 

1888年8月《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英国伦敦国立美术馆收藏。

 

 

15朵向日葵从一只简单的陶罐里冒出来,背景是耀眼的黄色。花儿有的新鲜挺拔,环绕着火焰般摇曳着的花瓣。有的则快要结子,已经开始凋萎。

 

 

 

 

 

 

1888年12月-1889年1月,《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日本兴亚东乡青儿美术馆收藏。

 

 

梵高去世以后,他所留下的几幅《向日葵》散落到世界各地,日本就收藏了其中一幅。但很不幸,这幅画在二战中被“炸毁”了,日本人就对此念念不忘。以致于他们在1987年时,不惜以3990万美金的天价拍下了梵高的另一幅《向日葵》,创造了当时艺术市场上的最高价格。《向日葵》也因此一战成名。

 

 

1889年1月创作,《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收藏

 

 

梵高一生画过很多向日葵,以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这幅最为有名。

 

 

梵高最初是想画一套六幅向日葵的系列作品,用来装饰卧室,这是为了迎接好友高更的到来做的准备,梵高努力让整个房间看上去生机勃勃,以掩盖他精神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随后高更的到访看到梵高的作品为之一震,认为这些《向日葵》系列是梵高画作风格本质的最完美的体现,面对高更突如其来的不吝赞美,让梵高欣喜若狂且不知所措。临走前高更委婉表示想要其中的一幅,这让梵高犯了难,他起初没想过要把六幅《向日葵》送人,但还是很高兴地为他的好朋友重新临摹了一幅画。

 

 

这幅临摹品比原画更鲜艳、更富有感情色彩,也是六幅画中最昂贵、最具有艺术价值的一幅《向日葵》。

 

 

梵高说我们生来就是孤独,也没人会懂我的孤独嗯,路灯全都灭了不能破坏别人的幸福。

 

 

 

 

1889年1月《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91x72cm 美国费城美术馆藏

 

 

 

 

 

 

1888年《花瓶中的夹竹桃与书》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花瓶中的夹竹桃与书》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时期创作的作品。

 

 

对于梵高来说,夹竹桃是一种快乐的、生命垂危的花朵,“无穷无尽”地开花,并且总是“推出强劲的新芽”。在这幅画中,夹竹桃在花瓶中怒放,充满了生命力。花朵填满了画家用于创作阿尔勒其他静物画的陶器,他们象征性地与左拉的小说放在一起,组成一个静物组合。

 

 

梵高赋予画面中的叶子以更多的精神,让叶子能够出彩。叶子和花朵的用笔讲究,不仅在形式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且在色彩的对抗上有更加具有冲击力。

 

 

1889年 鸢尾花 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藏

 

 

 

 

 

 

 

 

 

 

 

 

 

 

 

 

 

 

 

 

1890 《花瓶里的紫色鸢尾花》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这幅画是文森特梵高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后印象主义的经典之作。

 

 

1890年5月,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的几周里,梵高画了四幅有关春天的画,其中两幅是鸢尾花 另外两幅是玫瑰。

 

 

这幅画描绘了一束紫色的鸢尾花,插在白色的花瓶里,前后不齐地满满插在一起,同时又向四方怒放。

 

 

画面中的花色彩鲜艳,形态优美,状如光晕。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正处于他的创作高峰期。他对色彩的运用非常独特,用大胆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淡蓝花束与粉色背景营造的温柔和谐的情调。

 

 

 

 

 

 

1890 《土黄瓶鸢尾花》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梵高离开圣雷米疗养院之前所作。梵高与贝伦博士及提奥商量后,决定离开南法, 前往加歇医生居住的奥弗(位于巴黎北方)。

 

 

1890年5月17日,梵高留下了这幅画,只身前往巴黎。

 

 

对于这幅画, 他曾做这样的说明:“紫色的花束,在鲜丽的柠檬黄背景下浮现,而花束本身另有黄色的色调。放置花瓶的台面,表现出不配衬的补色效果,但这种强烈的对比,格外鲜明”。

 

 

1988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

 

 

1890 《玫瑰花》71cm x 90cm美国华盛顿区国家画廊藏

 

 

这幅画是梵高在去世前几个月创作的四幅花卉主题油画之一。这幅画的背景为浅绿色,插在翠绿色花瓶里的玫瑰静静地绽放。

 

 

梵高曾经在信中提到,当人们凝视这些花朵时,可以感受到一切信仰的“重生”。

 

 

1890年5月,梵高即将离开法国圣雷米精神疗养院。在离开前夕,他画了这一组特殊的静物画,分别是两幅白玫瑰和两幅鸢尾花。

 

 

1890年 《白玫瑰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梵高在1890年5月13号给他弟弟提奥的信里写到:“我刚刚完成了一幅画,粉红色的玫瑰花被放在黄绿色背景前的一只绿色花瓶里。我希望过去这几天画的这些画能弥补我们的旅行费用。”

 

 

然而这幅《玫瑰花》也和梵高其他绝大多数画一样,并没有在他生前给他带来任何收入。它在梵高母亲家中一挂就是17年。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白玫瑰”实际上这些花儿曾经是粉红色的。如果你仔细看这些花朵,还是能看出点红色的痕迹,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多数都严重褪色了。当时,梵高使用的红色颜料是由动植物中所提取的有机物制成的,这些脆弱的有机质颜料在阳光下很难保持长久的鲜艳。

 

 

1889年 《麦田里的柏树》 73cm x 92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梵高共画了两幅很相似的麦田里的丝柏树。

 

 

他曾这样写道:“脑子里始终浮现着柏树,很想把它画成像向日葵那样的作品。但是很奇怪,为何没有人画得像我所看到的一般。柏树的线条与比例确实很美,宛如埃及的宫女。”

 

 

这一幅画同圣雷米时期的许多风景画一样,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的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柏树像一团黑色的火焰,不停地向天空喷吐着。虽然一切都在起伏摇动,但整个画面看来,却有一种古典式的明朗与均衡感。暖色与冷色的微妙对比,轻重与形状的比例,这些不但形成结实的构图,而且统一着整个画面。

 

 

1948年,大都会在检查梵高的《丝柏树》时,竟然发现画里的颜料还没有干透,指甲一按就会往下陷。

 

 

1888年《普罗旺斯的干草堆》布面油画 73cm x 92cm 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1890年《盛开的栗子树》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1886年《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1888年《盛开的桃花》 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这是梵高在初到阿尔勒为纪念莫夫所创作。

安东. 莫夫是荷兰现实主义画家,海牙画派代表人物。擅长描绘田园风景和乡间生活,他的妻子珍特·莫夫是梵高表妹。

这幅画的左下角有几个字:“纪念莫夫”,并附有一首诗在画的背面: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只要活人还活着, 死人总还是活着,总不是活着。

 

 

1888年《开花的果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是梵高在1888年春天到达阿尔勒后所画的果园系列作品之一。

 

 

他一共画过14幅开花的果园,而这一幅可能是整个系列的末尾一幅,

 

 

画中果树的整体表达和花草的色彩呈现是不同于之前的果园风格,它不但有更明了的清晰感和精气神,也突显了一种更含蓄的艺术视角,而且也有日本版画风格的味道。

 

 

 

 

 

 

1883年《荷兰花圃》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

 

 

球茎田,在荷兰又称花坛。它描绘了一个荷兰球茎商人种植的蓝色、黄色、粉色和红色的长方形风信子。

 

 

低矮的制高点创造了色彩缤纷的春花田野的全景,茅草屋和叶落的树木在背景中。规律的构图使梵高能够探索他对透视法的兴趣。

 

 

这幅画是梵高1883年初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第一幅花园画。可能是1885年梵高把这幅画和其他早期作品一起留在了他位于纽南的家中,然后在1886年初,这幅画陪伴着他刚刚丧母的母亲和妹妹搬到布雷达。1902年,木匠阿德里安斯·施劳温把它和其他一些不值钱的“垃圾”一起卖给了商人库维尔。它于1902年在鹿特丹的Kunstzalon Oldenzeel展览,并被命名为Tulpenland(荷兰语:“郁金香田”)。1905年,简·斯密特买下了这座宫殿,并于1919年卖给了他的孙子约翰·恩托文。经过几位艺术品经销商的手后,它于1955年被保罗·梅隆从诺德勒美术馆购得。1983年,梅隆将它捐赠给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

 

 

1890年《瓶中花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典型的奥维尔时期作品,白色花瓶中的花束主要由雏菊组成,还混合了金盏花和康乃馨。

 

 

 

 

 

 

 

 

 

 

1888年《阿尔的朗卢桥和洗衣妇》荷兰﹣国立渥特罗库勒穆勒美术馆

 

 

 

 

 

 

 

 

1888年《被柏树包围的果园,鲜花盛开》 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

 

 

 

 

 

 

 

 

 

 

 

 

1889年《静物土豆》布面油画 40x48cm 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1890年《普罗旺斯夜间的乡村路》库勒穆勒博物馆

 

 

 

 

 

 

 

 

 

 

 

 

《日落时柳树》 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1888年 《夜晚露天咖啡座》荷兰 布上油画 81cm×65.5cm荷兰的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夜晚露天咖啡座是梵高星光三部曲的第一部,画面描绘了阿尔勒一家咖啡馆的室外景色,室内温暖而明亮的黄色灯光洒在屋外鹅卵石铺成的广场上,在深蓝色的夜空中,群星闪烁,宛如朵朵灿烂的灯花。整幅画面与画家笔下的咖啡馆室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彩明丽,气氛温馨恬适。

 

 

梵高经常在晚上光顾离他住所不远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辰,激发了他作画的热情。他在这幅画上,用黄和蓝来表现一种独特感受。画中被灯光照成黄色的咖啡座和蓝色星空的对比,使整幅画显得很美,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梵高曾说:“对我来说,晚上看来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丰富的色彩,晚上作画,看天上有闪烁的星星,地面有灯光,是一幅很美的与安详的作品。”

梵高在阿尔勒时,着手在画布上描绘灿烂的星夜。入夜后,他便支起画架,把一圈小蜡烛固定在帽沿上,借着烛光描绘星空。他漫步在村中街巷,不时在路灯下停住脚步,捕捉夜空的景色,星空犹如闪光的蓝色布幕,衬托着黑黝黝的屋顶和房舍。偶尔从敞开的门里,泻出一道黄色灯光。

梵高当年在阿尔勒描绘的这家咖啡馆如今依然矗立在拉马丁广场。

 

 

1888年 《夜间咖啡馆 》美国耶鲁大学艺术画廊藏

 

 

《夜间咖啡馆》是梵高1888年9月在法国阿尔勒的时候创作的一幅画,描绘的是室内的咖啡馆的场景。

 

 

梵高曾自评这幅画是他画过的最丑陋之一,画面中绿色的天花板,红色的上半部分墙壁泛着亮光,黄色的汽灯和地板,整个画面有着强烈而生动的色彩对比。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

 

 

五位顾客被描述成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汉以及妓女和嫖客,有学者说咖啡馆是穷困潦倒的人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这在画面远处的角落里得以体现。

 

 

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一有张台球桌,画的右下角有梵高的签名。

 

 

这幅作品是梵高描绘室内的画作中最具有力度的,红色、绿色、紫色和蓝色之间微妙的冲撞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梵高通过这种对比传达了人们可能在这种场所中陷入犯罪、疯狂甚至自毁的情感状态。

 

 

1888年 《罗纳河上的星空 》72.5 x92 cm 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藏

 

 

罗纳河上的星夜又名满天星斗下的罗纳河,是继《夜空》后再次尝试的夜景之作。

 

 

画中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呼应,夜晚的星星被它们自己的光晕环绕成圆形,画面通过暖色光线的强弱和间隔排列,表现星星的远近位置。

 

 

天空闪烁着星星,河岸也亮着路灯,河面上倒映着路灯的灯光,河岸停泊着两条小舟,一对夫妇正在河岸散步。

 

 

1888年2月,在弟弟文森特.提奥的帮助下,梵高来到阳光灿烂、色彩艳丽的法国南方城市阿尔勒。阿尔勒给这个崇尚自然的画家带来了无休无止的创作灵感。他几乎进入了一种疯狂的工作状态中,在阿尔勒生活的四百天内,大约画了200幅油画、100多幅素描和水彩画,还写了200多封谈论艺术与生活的书信。这幅《罗纳河上的星夜》就是梵高1889年9月住在阿尔勒期间创作的油画。

 

 

1889年《星月夜》(星空)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1890年 《奥维尔的教堂》奥塞美术馆藏

 

 

奥维尔的教堂连同其它奥维尔的茅草屋、奥维尔市政厅等作品是梵高在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时的回忆。

 

 

教堂呈现着紫罗兰色调,彩色的玻璃窗上闪着亮光,紫色和橙色相间的屋顶映衬着纯蓝色的天空。

 

 

画面的前面有着一些绿色植物和鲜花,粉红色的阳光照射在地面上,这如梵高的墓地和老教堂等绘画拥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不过这里的色彩表现力更为强烈、丰盛。

 

 

 

 

1890年 《奥维尔的绿色麦田》72.39x91.44cm 布面油画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在梵高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里,《奥维尔的绿色麦田》被画了出来。他写道,回到法国北部是一种返乡,一种对精神状态的和平恢复,南方充满活力的炽热色彩被绿色、蓝色的冷色调和柔和的色调所取代。

 

 

这幅作品确实很奇特,除了草地、道路和天空之外,没有清晰的主题,没有农民或马车,没有农村建筑。相反,纯净的植物被风吹起。三分之二的构图由丰富的绿色和蓝色组成,点缀着黄色的花朵。正如他在阿尔勒和圣雷米周围的乡村完成的画作一样,梵高在这里描绘了一幅“纯净”的风景。

 

 

在奥维尔的绿色麦田中,梵高充满活力的笔触描述了在微风中的草茎,它们的起伏仿佛编织而成,田野、道路和天空则在右侧交汇。在那里,风中摇晃的麦田被定格;头顶,云在旋转。

 

 

 

 

1890年 《奥弗斯的房子 》布面油画 76cm x62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1889年 《峡谷》 布面油画 73cm x 92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1888年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 72 x91.5 cm 荷兰梵高博物馆

 

 

1888年初,梵高对巴黎繁杂的都市生活产生了厌烦。梵高渴望乡村的宁静、阳光和“日式”风景的光线及色彩。为此,他将希望寄托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1888年2月20日,在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之后,梵高终于到达了隆河上的小镇——阿尔勒。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

 

 

在这幅作品中,画面左侧的是一家杂货店和公共花园,有遮阳篷的餐厅是房东太太的,右侧的建筑即是梵高的住所。

 

 

 

 

 

 

梵高的黄房子有两层,正面的窗户被涂成绿色和黄色。

 

 

一楼的两个房间是工作室和厨房,二楼靠左的窗户里是梵高的房间,靠右的窗户是高更的房间。

 

 

在画面最右方,是一座铁路桥。铁路桥后住着邮递员鲁林一家,他们经常成为梵高画中的模特。

 

 

这幅图画的主题不是光,而是感情。梵高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画成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可是在定稿中,他蓄意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屋内的黑暗,所以整幢房子发出光亮。

 

 

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他希望这个家能成为他的“未来画室”,为此他还特意买了12把椅子放家里。此外梵高还希望能够尽快地接他的朋友高更来一起生活。

 

 

梵高在这里居住至1889年4月,梵高去世几年后,这里改成了酒吧,1994年二战时期被炸弹摧毁,如今这里是一个粉色的四层楼,有一间名叫“梵高终点”的旅馆,挂着梵高的肖像和《向日葵》。

 

 

 

 

《吉诺夫人肖像》

 

 

吉诺夫人是梵高黄房子时期的邻居,她是梵高画作中夜晚咖啡厅的老板娘。

《约瑟夫·魯林肖像 》荷兰鹿特丹布尼根博物馆

 

 

1888年《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 》 布上油画 72×90cm 梵高博物馆藏

 

 

1888年初梵高从巴黎搬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10月,在搬进阿尔勒的“黄房子”后,梵高随即创作了该画作。

 

 

该画作共5个版本,都是同样绘制了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模样,其中包括3个油画版本和2个素描版本。

 

 

这是梵高为阿尔勒的黄房子所画的唯一一张内景画。在梵高37年的生命中,有过37个住所,只有该卧室让梵高反复描摹。

 

 

梵高之所以画出自的房间,主要是想让他的弟弟西奥看到他目前的生活情况。朴素的床、椅子和洗脸用具等,都是真实的生活写照。画中的空间与他的风景画处理的方式相同,都采用后退空间感。色彩对比鲜明,让人产生愉悦感。

 

 

这幅作品是宁静、和平的象征,但给人一种旋转的感觉,从梵高画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墙壁和装饰带有视觉冲击的感觉,给人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船舱里的印象。

 

 

奇怪的是两把椅子对着一张笨重的木制床,家具阻挡着两扇紫色的门,墙上的画给人感觉几乎随时都会掉下来,

 

 

而且墙壁本身不是方形的,斜角的天花板和黄色的百叶窗显得非常困乏,整个房间似乎都拥挤到后面窗口边上狭窄的一块地方。

 

 

1889年《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72cm x90cm 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藏

 

 

 

 

 

 

 

 

 

 

 

 

1889年 《麦田里的收割者 》布面油画 50.5x100.5 cm 梵高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梵高在法国的精神病疗养院里创作的,那时主要是临摹他喜欢的一些画家的作品,也有少数自己的创作,这便是其中的一副。

 

 

梵高本人对这幅画的介绍:这是我的一幅收割者的习作,画面一片黄色,我着色很厚,但画的主题却简单而美丽。

 

 

一个模糊的身影,像个魔鬼,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完成他的工作。

 

 

我在画里可以看到死亡,就是说人最终也会像麦子一样被收割。可以说,这与我之前画的播种者的形象相反,但是……这样的死亡并不哀伤,它放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给万物洒下了一片金色。

 

 

1890年 《乌鸦群飞的麦田》 梵高博物馆藏

 

 

《乌鸦群飞的麦田》创作于1890年7月,是梵高自杀之前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描绘的是法国瓦兹河上奥维尔镇周围乡下麦田的情景,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祥的预兆。在完成《麦田上的鸦群》之后的两个星期,梵高举枪自尽。

 

 

1888 《盛开的杏树》 梵高博物馆

 

 

1888年《收获》梵高博物馆馆

 

 

 

 

 

 

 

 

 

 

 

 

 

 

 

 

1888年《莱斯附近的海景》44.0 x 53.0cm 梵高博物馆藏

 

 

《莱斯附近的海景》是梵高完成于1888年夏天的一幅海景作品。

 

 

面对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梵高依旧站在莱斯附近的海滩上,一边作画,一边抵抗海风肆虐,他用粗线条和明亮的金黄色、白色表现暴风雨来临前咆哮、激荡的大海,直接把颜料挤到画布上,以此表现海浪的动感和力度。

 

 

1890年《盛开的杏树》73.5x92 cm 布面油画 梵高博物馆藏

 

 

《盛开的杏花》是梵高送给弟弟和弟妹庆祝小侄子出生的贺礼,在杏花盛开时节出生的小侄子后来成为梵高博美术馆的创办者。

 

 

梵高去世后的半年内,他的弟弟健康状况恶化,随后也去世了。梵高生前穷困潦倒,是弟弟的资助和支持让他能够专心作画,而他去后,弟弟伤心之至亦伤身。

 

 

弟弟去世后,梵高的弟妹尽毕生精力将梵高的作品发扬光大,使之举世闻名。后来,又将梵高弟弟的墓迁到梵高墓旁,让其与亲爱的哥哥相伴左右。

 

 

1890年《树根》梵高博物馆

 

 

这幅《树根》被学界认定是梵高身前绝笔之作。是在自杀当天上午绘制,似乎没画完,以抽象的方式描绘了交织、缠绕、深扎的多瘤节树根和树干。画中这些榆树似乎快要从石灰墙边倒下,已经松垮散乱。

 

 

前几年有研究人员通过一张早期明信片,在法国瓦兹河畔奥维尔小镇,精确定位了这幅画的地点,离梵高住处仅150米,步行两分钟。

这张明信片上有一个骑自行车的路人,后面是陡峭的树坡,这与《树根》惊人地相似。在比较了这幅画和1900-1910年的明信片之后,确认它们是同一处地。

 

 

明信片上的树桩和树根残痕已经被新生的植物所覆盖。斜坡随后被部分清理,露出了画作中所描绘的树木主体部分的鲜明轮廓。

山坡的形状、树根、它们之间的方位关系,地表的构成以及裸露陡峭的石灰石表面。

 

 

1885年 《吃马铃薯的人》 布面油画 71.5x114.5cm 梵高博物馆藏

 

 

《吃马铃薯的人》创作于1885年,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作品描绘了农民一家人在有着昏暗灯光的房间里吃土豆的情景。

 

 

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眼睑下垂,脸和手布满皱纹、凹凸不平,

 

 

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地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

 

 

画中左手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胃口充满了负罪感。

 

 

昏黄的灯光下,围坐在餐桌边的一家人眼中却仍然透露出饥渴的神情。

 

 

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

 

 

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

 

 

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

 

 

梵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与前面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梵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1886年《两只鞋》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1889年 《园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

 

 

 

 

 

 

 

 

1890年《加歇医生》巴黎奥赛博物馆

 

 

《加歇医生》创作于1890年6月,1990年5月15日《加歇医生》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是梵高为照顾自己的医生加歇医生画的一幅肖像。

 

1887年 《铜瓶中的皇冠贝母》 奥赛美术馆

 

 

左上角的签名,是梵高在画作完成后以坚硬物体(很可能是笔杆)直接在油彩上划出来的。

 

 

 

 

 

 

 

 

1889-1890年间 《午睡》巴黎奥塞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时,对米勒的《沉睡》进行的临摹和再创作,表现了一种劳作后休息的午睡场面。

 

 

梵高曾表示过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因此梵高早期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临摹米勒的作品,尤其是版画,他把版画画成油画。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午睡 米勒

1890年《第一步》布面油画 72.4x91.1cm 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

 

 

这幅油画作品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第一步》,是梵高最受欣赏的作品之一。

 

 

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住院养病的这段时间他临摹了20多幅米勒的画作,《第一步》就是其中一幅。

 

 

据梵高传记中记载,他一直将米勒的作品看成自己的绘画检验标准。

 

 

亲密的家庭场景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谐的配色方案是梵高最终的典型风格。这幅画充满了他对大师米勒的景仰,也流露出他长期以来对温馨家庭生活的向往,遗憾的是这从未实现。

 

 

1888年《红色葡萄园》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梵高一生中唯一卖出的一幅画。

 

 

1888年10月28日高更与梵高两人共同散步,他路经某葡萄园,被这儿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因而萌生出创作念头。

 

 

在画作完成的15个月后,提奥的友人莫斯协助梵高把《红色葡萄园》等作品带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参加“1890年1月开幕二十人联展”。

在展览期间,画家波克的妹妹安娜以400法郎(约相当于现今1000美金)把《红色葡萄园》买下,这是梵高在生时唯一幅能够卖出的作作品。分析相信,安娜之所以买下该画除了是因为她喜欢以外,还有她想帮助穷困的梵高以及令她的哥哥觉觉得高兴。此后,安娜把这画藏在家中,以供自己和到访的友人欣赏。1906年,她以1万法郎把画作卖出。同年,俄罗斯商人购入该画,并把它藏在位于莫斯科的家中。

 

 

1948年,《红色葡萄园》是转移到普希金博物物馆的作品之一。它被嵌在在一个华丽的金色框架里。这幅画框可能是莫罗索夫在在1909年获得的。它已成为这幅绘画历史的一部分,因此不太可能改变。

 

 

1890年《放风的囚犯》俄罗斯联邦普希金国家美术馆藏

 

 

梵高曾被别人指责为“疯子”并因此入狱,后来在1890年2月,梵高创作了这幅画,不久在法国的一家咖啡馆里,梵高第一次会见了作家漠泊桑,漠泊桑对这幅画赞叹不已,他当时就评价说“一幅画比一打小说还有价值。”

 

 

在梵高的画中,它是一个由高墙围成的方方的不见天的天井,中间则是一群绕着圈走路的囚犯。这是梵高在圣雷米根据黑白画册,重新上色,进行的再创作。

 

 

圣雷米病院由一个十二世纪时的修道院改建而成,隐修室和病房都位于其中。在地中海沿岸,修道院一直是幻想的家园,它把狂躁的艺术家与世隔绝,从而使他更好地去探索生命与艺术的深度。可是,最初的平静之后,梵高很快就意识到这个避难所是一个惩罚的场所,而非使人愉快。

 

 

 

 

1888年《普罗旺斯的农舍》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1890年《长草地与蝴蝶》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1926年通过考陶尔德艺术基金赞助购入。

 

 

此幅作品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精神病院所作。

 

 

1889年5月至1890年5月,梵高因精神状况不稳定,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病院就医。情况好转时,院方允许他在医院的一些特定场所作画,其中包括一片梵高所称的“废弃花园”。此间他创作逾150幅作品,其中诸多素描和油画作品都描绘了这片人迹罕至的花园。

 

 

此幅作品也同样聚焦于这片草地,浓墨重彩的笔触在不同方向上彼此叠加,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几只白蝴蝶在绿丛中飞舞,通往远方的小径给人以无限遐想。

 

 

1889年《两只螃蟹》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