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 《中国油画》:王永生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相关商品

浏览历史

《中国油画》:王永生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史晓明 / 2021-08-08

 

《中国油画》: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静静的塔克拉玛干》 130x162cm

文 / 史晓明

在新疆的和田地区,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边缘的沙漠深处。有一个名叫大河沿的,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在那个远离都市文明甚至被遗忘的角落。


由于交通与信息极不方便,居民的皮肤及感官细胞,从来未直接感触过机器轰鸣、数据乱码、以及纯净食品的侵扰,他们的体内依然保藏着数千年以来农牧文明的静谧情怀,那里除了日月星辰、大漠胡杨、红柳、羊群、农舍以及流淌不尽的克里雅河水,偶有高空中飞机时而划过的掠影。


因而,那里的时空多处于混沌状况,十分象松散雾状的夸克而不是结构完整的质子,所有现代化的科技理性与新型思潮在此都将失效,因为那里根本不存在文明交替更换的失语症候。

《中国油画》: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牧歌》 150x130cm

王永生油画人物创作的艺术灵感就取自这些原始纯朴的民情遗风。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革,虽然各种形态混杂伴生,但总的趋势是迅捷地向“现代化”挺进。

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现代城市在极力地仿造自然,繁华的大街小巷里那种人为的“荒野性”正说明了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先决条件,工业革命改造与征服自然的雄心让充分享受物质财富的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种情形与一百多年前欧洲的某些异类艺术家追求前卫的文化背景十分相像,所不同的是当时巴黎的先锋艺术家们在有意躲避城市文明的异化,而王永生则本身就在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里耳濡目染。

《中国油画》: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纺织姑娘》130x100cm


凭借着40余年的经历,画家切身体验着这些原生态的简朴生活。

带着强烈的当代忧患意识,他用真情实感记录着那些没有烟囱和路标的村庄、认真地特意用重彩浓艳的色调刻画着从不心烦意乱而平静如水的村民以及孤独的少女、简淡的宅舍里充满了温情和浓郁,而且还不厌其烦地表达着清洁、安逸、无噪音的悠闲景色。

最重要的是他与每一幅画面里的主人翁甚至物象的细节均能毫无间歇地默然沟通。由此,无需现代艺术的抽象形式,他的绘画语言自然就定格在写实主义的再现层面。

《中国油画》: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净土》 130

细观王永生的绘画题材及其潜质,不免从中透析出以下几个层面的相关图式:真实记录了即将消逝的民情风俗,有些活生生的生命形式犹如远古社会幸存至今的活化石。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自然与人文相对的原型标尺;同时又在审视着人性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游戏规则,揭示并珍藏着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所无法身体力行的自然价值观念;

并且还以符号化的自我间接地感应无意识的自我,凭借想象与象征直接体现主体认知的自恋心理,以期述说超我的理想化自身。

《中国油画》: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大河沿》130x96cm

按照农业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标示,城市即文明。可是,回顾人类发展的主要社会类型,人们的生活并非因为物质的富裕程度才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远离城镇的大河沿居民的生存环境,并非理想式的田园情调。

然而,生活越简朴,人性越显露;生命越纯净,情感越真挚。

与此相比,在物质制造远远超出精神创造的当下,人与自然均衡关系的失调严重怠慢了文化遗产的生机,虽然那里是一个希望与绝望共存的生活境遇,毕竟服从着自然、从未想征服自然的朴素心态才是工业文明之后现代社会所崇敬的生存理念。

《中国油画》: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童年》130x150cm

从造型艺术史的形态来审视,古典体裁的情景似乎主宰和固化着永恒,现代艺术的危机吞噬人性或张扬着个性。

与此相对,王永生的绘画题材几乎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表面上无任何主题性甚或哲学式内涵;画面的布局虽天成而随意,可人物姿态却欠生动活泼,况且,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均缺少激情甚至木讷呆滞。

显然,这些因素应当归属于古典氛围的静穆范畴。

不过,以总体的画面风格而言却与古典艺术的那种大一统的宏伟、均衡、凝固等特点有明显差异。

据此可以断定,王永生画境中人的主体性已化为一种群体意识的静态符号。

因为,在年复一年的、单调简陋甚至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性的生活模式中,不仅包含着日常行为的永久秩序,而且还蕴藏着人的所有基本属性。

人类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反复的、常规性的生活习惯中,延续着生命进化的传统并随时随地的编织着五彩般的梦想,那些自始至终都不变的事实才是艺术家所珍视的生命本义。

《中国油画》: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秋韵》 130x162cm

《中国油画》:田园情志与镜像契约

《皮尔舞》 162x130cm

怀旧的时尚是恋情,伤感的动机是从善。

从王永生的画面里还可以隐约感觉出他儿时的平凡日子里所经历过的欢乐和祈盼(如推铁环的少年),也许他的某些创作素材在不自觉地追忆着忘却不掉的人生密码(如孤独的少女与妇女们聚集或劳动的场景占有相当多的画幅比例),这些画面中的人物一般多呈现出安然的姿态、温和的眼神,即使反衬出青春流年,透过花团晶簇的背景,画笔依然可以触及到画家难以忘怀的、幽幻般的、记忆深处的心灵震颤。

因为,生活的原型与意念的潜质均在销声匿迹地以图像的迷离情志(绘画的笔触尽管呈具象形式但基本倾向于意象的手法)应答着生命的无限期待,这种陪伴与珍藏最终是以具体的图式转换为理性的审美心绪。或许这正是王永生所坚守的、自盈意识的、原话语的真实性所在。

2009.5.1

《中国油画》2009年第4期


史晓明,新疆艺术学院教授,出版《克孜尔石窟艺术论集》《克孜尔石窟岩画研究》《新疆当代艺术十年》等专著8本,内容涉及佛教艺术、美术评论、生命美学、丝绸之路美术等。


王永生

1962年出生新疆和田民丰

•2019年8月8 “异乡人-王永生个展”(美国费城)

•2018年6月10“异乡异客 - 王永生绘画新展”(北京)

•2017年4月2“烈焰焦土-王永生个展”(北京)

•2002年2月“王永生油画展”(北京)

•1995年9月“王永生油画展”(美国波士顿)

•1995年10月“王永生油画展及学术报告会”(美国MIT学术厅)

•1995年11月“王永生油画展”(日本大阪)

•1992年10月“王永生油画展”(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新疆西域艺术研究会、瑞典 民族博物馆、斯文•赫定基金会)(新疆和田)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