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信息 > 中外画廊新代理的当红艺术家

浏览历史

中外画廊新代理的当红艺术家
温钦画廊 / 2025-04-28

 不知不觉,2025年过去了三分之一,来看看海内外画廊与艺术家都有哪些最新动态与成长势头。

 

国内艺术家

 

朱紫薇

凯旋画廊

 

朱紫薇 凯旋画廊

 

朱紫薇1997年生于湖北宜昌。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2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她的艺术实践可以被视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创作方式的探索,文学的叙事被解构,其意义被重新编织。悬浮于颜料沼泽之上的涂鸦标语,既是对作者的隐秘回应,更是对视觉可能性的持续试探。

 

《世界诞生于浆果里》布面油彩 120 × 120 cm 2024年 凯旋画廊

 

薛若哲

MDC画廊

 

薛若哲 MDC画廊

薛若哲1987年生于江苏, 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2015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系。他的创作从艺术史和当下视觉环境中汲取灵感,以精妙的描绘为起点,在其中暗示尚未呈现的、将要发生的,来探讨绘画图像之外的精神空间,并技巧高超地将永恒与悬停的特质赋予画面。

 

在图像与绘画、绘画与自身历史的裂痕中,他善于探索具象绘画系统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再情境化与复魅。在克制的图像叙事中暗示尚未呈现的、将要发生的。使用高度限定的工作方法,他通过不断减去画中元素,直至画面出现某种悬停、凝滞的状态——将绘画的心理密度推到极限,以此位移绘画中的真实。

 

《由白至白》麻布面油画 200 × 170 cm 2023年 MDC画廊

 

 

 

 

 

 

 

黄宝莹

KennaXu画廊

 

黄宝莹 KennaXu画廊

黄宝莹的画面中很多内容都是“无意识”的存在,并不会刻意地去规避任何创作主题,早期的创作也会尝试描绘人物或风景,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绘画训练以及自身的成长,她发现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场景才是最吸引我的,也是最能够激发我创作欲望的。

 

她认为无论是绘画、雕塑、影像、舞蹈、音乐、文学,都是艺术家深思熟虑之后的表达经过物质化的呈现。“可能你会惊喜地在一位艺术家身上寻得某种连接感,一瞬间看到了某个作品的局部,便会突然和自己产生了联系,那种贯通透彻的感觉蛮珍贵的。”

 

 

《我去顺德》亚麻布面油画 152 × 101.5 cm 2025年

KennaXu画廊

 

郭亚冠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郭亚冠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郭亚冠擅于将日常事物升华为仪式载体,这既源自于他具有现实主义特质的绘画教育背景,又根植于艺术家具有强烈个人审美与情感附着感的绘画方法。

 

其作品中既包含类似宗教性符号的宏大叙事,又渗透着对日常私密行为的仪式转化,他刻意剥离了宗教仪式的确定性,通过对神圣符号与卑微世物的并置,在“崇高与卑贱”的张力中瓦解了符号的稳定意义,将神圣框架之上的“仪式”解构成为了一种普遍、日常化的生命感知方式,进而完成了仪式感的双重建构。

 

 

 

“十诫”系列之《没忍住》 布面丙烯、综合媒介 214 × 147 cm 2019年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植天树

珀德画廊

 

植天树

珀德画廊

 

植天树的写实绘画令人想起摄影术发明初期,那些因长时间曝光产生面部模糊的早期人像——在急速变迁的时代,清晰反而成为奢侈。这种细看由不同笔触所构建出的真实,经过他思想的提炼,精心的安排与处理,逐渐揭露出他个人的独特视像。

 

他的创作围绕自身真切的生活感受展开,绘画对象多是自己和他的朋友,将古典写实技法与当代生活记录相结合,通过自画像与同伴群像的交替描绘,呈现出中国年轻一代对未来的不确定、迷茫、犹豫状态。

 

 

《何从》布面油画 150 × 150 cm 2023年

珀德画廊

 

马若骢

inner flow Gallery

 

马若骢

inner flow Gallery

 

马若骢1997年生于广东,成长于北京。2019年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取得插画本科学位,2021年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取得雕塑硕士学位。在纽约与伦敦的学习期间,马若骢的绘画创作以具象为主,初期聚焦于女性人像。在伦敦学习雕塑时期开启转向,以更流动、松散的油画质感来塑造画面,形成目前风格的雏形。

 

她通过画面直视观者的目光,探讨凝视关系的转化,从而打破传统的“被看”模式,凸显女性主体性。这一阶段的创作集中关注肉身、对视与绘画中的权力关系,并延续到了她回国后的新作中。作为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家,马若骢的作品通过鲜明的视觉语言,深入探讨了身体、爱欲与禁忌的复杂关系。

 

《别信画家真情意》布面油画、丙烯 150 × 250 cm 2024年

inner flow Gallery

 

徐滢

OOHART

 

徐滢

OOHART

 

徐滢2000年生于山东烟台,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伦敦。她的作品专注于自然,物质及精神感官世界的多维关系探索。善于从纯材料出发,以声音作为连接物质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媒介,唤起观众最纯粹的心灵状态及深层记忆探索。

 

自然与人为、感性与理性、有机与几何、控制与即兴在她的作品中不再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以一种灵动、游逸、复合的语汇去表达她所理解的人性与世界。

 

《Reecho - Rhythm of Time》布面油画 155.0 x 155.0 cm 2021年

OOHART画廊

 

 

王文涛

为何艺术空间

 

王文涛

为何艺术空间

 

王文涛热衷于从亲身经历中获取创作灵感,所选题材演化成的作品皆为叙事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日记。他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通过精心构思画面中人物和场景的关系,创造出富有意义的故事情节。王文涛的艺术创作既植根于个人记忆,又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与社会特质。

 

作为一个擅长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家,王文涛习惯以“导演”的身份进行创作。“对一个场景或一场戏进行一个较长的、连续的拍摄,从而真实、完整地表现客观世界的思想”,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贯穿王文涛绘画创作的始终。

 

《埋兔子》布面油画 200 × 250 cm 2023年

为何艺术空间

 

 

鲁鲁

ArtDepot艺术仓库

 

鲁鲁

ArtDepot艺术仓库

 

作为一位以数字制图学重构绘画边界的艺术家,鲁鲁的创作始终围绕着技术与肉身存在的辩证关系展开。在AI算法与机械生产主导的当下,他以一种近乎“后人类”的视角, 将传统印刷技术中的原理转化为艺术语言, 试图消解绘画中“手绘神圣性”的迷思。

 

其作品呈现的机械质感与偶发痕迹,既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亦是对“后人类审美”的预言。当算法渗透创作全流程,艺术的价值或许正诞生于人机协作的裂隙之中。

 

 

《魔盒》黄麻,石墨,丙烯,墨水 150 x 120 cm 2025年

ArtDepot艺术仓库

 

朱为白

亚洲艺术中心

 

朱为白

亚洲艺术中心

 

朱为白1929年出生于南京,本名朱武顺。他1958年加入东方画会,成为台湾现代艺术运动的推动者之一。他的创作受到空间主义的启发,1960年代起以刀、剪、线、缝等创新技法,突破传统画布的平面限制,探索空间感。

 

其创作形式多元,涵盖割布穿线型态的软雕塑、油画、水墨、拓印、版画等,此外,他更具备极致的写实功力,展现出技术与创新并存的能力。东方画会以实验性创作开拓了台湾现代艺术的新可能性,朱为白作品不仅吸收欧洲抽象艺术精华,再回归东方哲思而创作出属于他自身温暖素朴的特质。

 

《生命本源》综合媒材 130 x 162 cm 1994年

亚洲艺术中心

 

国外艺术家

 

徐梯善

(Tishan Hsu)

里森画廊

 

 

徐梯善

里森画廊

 

徐梯善1951年生于波士顿,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他始终站在探索技术变革之影响的前沿,运用新型材料与数字技术,充满诗意地重新设想人类的身体。对于有机生命与人工生命交汇的思考,更使他成为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前瞻性的声音之一。

 

近50年间,徐梯善深究人类与科技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他于1980年代便在纽约举行个展、声名鹊起。里森画廊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劳格斯戴尔(Alex Logsdail)表示:“我许久以来都十分欣赏徐梯善,能与这样一位先锋艺术家合作实属荣幸。他的作品直击当下现实,探讨我们与科技日益紧密的融合,不论这种融合会将我们带往何处。他所开创并不断发展的独特艺术语言,让他成为了当代艺术领域无可比拟的个体。”

 

 

《Mammal-screen-blue》UV 打印、硅胶、油墨、丙烯酸、不锈钢、木材 59.7 x 120.7 x 16.5 cm 2024年

里森画廊

 

李昢

(Lee Bul)

豪瑟沃斯

 

 

李昢

豪瑟沃斯

李昢以其四十年来发展出的开创性跨学科创作而闻名,作品涵盖雕塑、装置、表演及绘画等。1990年代,她以充满颠覆性艺术流派的作品,对乌托邦理想、科技转型以及人类野心的脆弱等主题提出质疑,并由此于国际崭露头角,获得关注与认可。在挑战社会规范的早期表演与软雕塑作品中,她经常融入半机械人的意象来探索后人类主义与性别政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昢的创作领域逐渐扩展至大型沉浸式装置,利用镜面、有机机械混合体与建筑结构,令观众获得空间与感知的多重感官体验。她的作品深受哲学、文学及实验性建筑的影响,探讨了科技、历史与所推测未来之间的交汇点。

 

《The Secret Sharer III》不锈钢,聚碳酸酯,丙烯,聚氨酯 尺寸可变 2024年

李昢 摄影:Tony Cenicola

 

 

恩里科·大卫

(Enrico David)

白立方

 

恩里科·大卫

白立方

在近40年的艺术生涯中,恩里科·大卫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言,深入探索身体的转化与变形,通过对手工材料和形式的实验性研究,呈现身体的多种形态。受到戏剧和歌剧的艺术语言所启发,他的艺术实践形式多元,涵盖绘画、雕塑、挂毯和装置艺术,在多种来源中汲取灵感,包括视觉碎片、文学、电影和艺术史,以及个人记忆。

 

大卫的许多雕塑和装置作品往往以怪诞或偏离现实的超现实主义冲击力为特征。这些作品往往由他的绘画开启,他会先使用蜡或粘土建立模型,制造基本形态,随后将其铸造为青铜或石膏聚合物,再添加木材、钢材、羊毛、海绵及其他材料。大卫的创作过程包含迭代、转译与转化等关键词,与他持续的个人演变相呼应,是一个不断浮现开放式命题的过渡空间。

 

《无题》橡胶、铝、布面油画、木材和电气元件 45 x 57 x 65 cm 2024年

白立方

 

 

纪尧姆·德内尔沃

(Guillaume Dénervaud)

天线空间

 

纪尧姆·德内尔沃

platformart.

 

纪尧姆的作品在其独特的艺术生态系统中运作,他惯常于探索朴实的天然颜料或在历史的记述中按图索骥,使用动物、植物、藻类或矿物提取物制成墨水和油画颜料,或是参照古老的蛋彩画法,繁复的色彩实验和建筑绘图模板的应用下,茂密的微观景象在画布上发生着层次清晰的裂变。

 

艺术家深受科技插画和科幻文学的影响,但在他的作品中,掌管故事的似乎不是整体概念,而是视觉与其主题的自然交媾。自然之域的蔓生枝桠与人类世不断扩张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象征物构成了巧妙的类同,有机与无机,未来主义与自然主义,相互排异的、对立的两极被画面视错觉纳入到统一且缠绕暧昧的共生关系中,绚丽又带有诡异之感。

 

 

 

《Crumbling The Antiseptic Beauty》展览现场 2024年

保乐加力基金会,巴黎

 

露辛达·伯吉斯

(Lucinda Burgess)

Space of Time Gallery

 

 

 

露辛达·伯吉斯

Space of Time Gallery

 

伯吉斯是一位英国以绘画为主要手段的跨媒介艺术家,目前在英国生活和工作。她曾在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学院、英国的巴斯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学习美术及深造。

 

她的创作核心在于材料的纯粹物质性——她尤其被材料的自然、细腻且不断变化的特性所吸引。她的作品通常以未经修饰的材料原始状态呈现,极简且概念性极强。无论是钢材、纸张、石墨、玻璃、木材还是蜡,这些材料在她的作品中都展现了其可变的状态,尤其是观众与作品的距离角度产生变化关系时更可感受作品材料的细微变化。

 

 

 

露辛达·伯吉斯在创作中

Space of Time Gallery

 

戴安娜·塞托斯(Dianna Settles)

玛戈画廊

 

戴安娜·塞托斯

艺术家

 

越南裔艺术家戴安娜·塞托斯的作品探索集体生活、自主性以及个人与集体共同历史之间的互动。她充满活力的构图,常常围绕自然、劳动和反抗等主题展开,融合了亲密与行动主义的时刻,深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实现更可持续世界所需的条件。

 

在玛戈画廊创始人郭慊慊眼中,戴安娜的创作实践体现了我们画廊支持跨文化和海外侨胞声音的使命,她能创造出贯穿个人与集体经验的复杂视觉叙事,为有意义的对话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这个夏天,花团锦簇的世界中,萤火虫正在等待》丙烯酸,彩铅,木板 81.3 x 121.9 cm 2023年

玛戈画廊

 

 

吴东萨克·克瑞沙纳米思

(Udomsak Krisanamis)

桑塔画廊

 

 

吴东萨克·克瑞沙纳米思

桑塔画廊

沉浸在美国的抽象主义中,克瑞沙纳米思使用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分段绘画,形成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这种将文本片段转化为线条和网格的做法,提供了一种正面绘画,邀请观众进行一场直观的阅读。

 

通过不分等级的材料层,他的作品抽象的非线性叙事通过开放的形式呈现。再通过结合日常物品和文化借鉴,他巧妙地处理了消费主义等主题,同时提供了一种冥想体验。

 

 

吴东萨克·克瑞沙纳米思在展览中

桑塔画廊

 

裴河君

(Hejum Bä)

MDC画廊

 

 

裴河君

studio SUJIKSUPYUNG

 

裴河君的作品拥抱抽象,从具体形式转向对数字化现实的探索。通过摆脱僵化结构,她创造出色彩和线条自由流动的空间,反映信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与技术的互动。

 

她的作品取材于“滑动”和“敲击”等日常手势,探索表面、背景、颜色与线条的互动方式。对于裴河君来说,画布体现着我们每天不断浏览的信息流,邀请我们参与其中的解码过程。

 

 

裴河君作品在展览中

whitewall art

 

韩智熙

(Jihee Han)

A2Z画廊

 

 

韩智熙

A2Z画廊

韩智熙1985年出生于韩国,在巴黎生活和工作。其作品探索真实与抽象之间的界限。她喜欢用山、瀑布、石头等典型的自然元素来创作,但她的艺术手法超越了对自然的简单表现。力求捕捉一种运动、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状态。对她来说,绘画包括将精神实体化或将身体灵化。

 

她将作品描述为对“抽象景观”、“迷失方向的景观”甚至“仍然没有景观的景观”的探索。她的创作是这些矛盾的塑料状态共存的成果:重量、密度、压缩、不透明、可见性。她的风景既模糊又清晰,既轻盈又浓密,既空旷又饱满。韩智熙不断探索和突破当代绘画的界限,为观众提供质疑和重塑我们对风景和现实感知的作品。

 

 

《月光》布面丙烯 200 x 150 cm 2025年

A2Z画廊

 

普雷舍丝·奥科尤蒙

(Precious Okoyomon)

格莱斯顿画廊

 

普雷舍丝·奥科尤蒙

格莱斯顿画廊

 

奥科尤蒙在其创作中思考有关自然世界、移民和种族化历史等议题,也探索日常生活的纯粹乐趣。她通过雕塑、诗歌和装置艺术对身份、殖民历史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帝国主义对社会历史的持续影响,同时对共存、衰败和复兴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格莱斯顿画廊合伙人加文·布朗(Gavin Brown)认为奥科尤蒙的创作仿佛在钢丝上跳舞,平衡并化解了当今世界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如邪恶与新生、恐怖与喜剧。

 

 

《天空总是黑色的,莫斯堡》(局部)

格莱斯顿画廊

 

 

 

 

温钦画廊私洽代理国际顶流艺术家的原作(如果客户有其他特定艺术家作品的需求,我们会用海外艺术资源为您寻找):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尔, 文森特.梵高Vincent Gogh,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弗里达·卡罗 F.KAHLO, 格哈德·里希特 G.Richter,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 A Bouguereau, 马克·夏加尔M. Chagall, 克劳德·莫奈 C.Monet,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Rembrandt, 圭尔奇诺 Guercino, 马蒂亚·普雷蒂 Preti, 翁贝特·波丘尼 U. Boccioni, 鲁西奥·芳塔纳 L.Fontana, 弗朗西斯·培根 F. Bacon,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M.Basquiat, 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 卡纳列托 A. Canaletto, 保罗·委罗内塞 Veronese,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A. Renoir, 保罗.塞尚P.Cezanne, 雷尼·马格利特 R.Magritte, 萨尔瓦多.达利 S. Dali,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A.Modigliani, 希罗尼穆斯·博斯 H.Bosch, 弗朗西斯科.戈雅 F.Goya, 彼得.保罗.鲁本斯 P.P. Rubens,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弗朗索瓦·布歇 F. Boucher, 安东尼·凡·克 A.Van Dyck,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 F. Zurbaran, 草间弥生, Kaws, 奈良美智, 赵无极等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